我与易武似初恋!
七彩云南,西双版纳,勐腊古六大茶山之一易武…那方毗邻缅甸的神奇乐土。
背上行囊,藏着一颗美妙的梦,从深圳出发。此行的目的地,是茶马古道的起点——勐腊县易武古镇。关于“茶”的穷游与故事,便在足下…
到达西双版纳的第一天,幸遇山顶云海奇观,聂剑军的版纳之旅从“云端”开始…
飞机一落地,我与陈师傅直接踏上易武古镇的路途。师傅是我仰慕的制茶老师,我将师傅的“易武龙涎”熟普洱茶蓝标、黑标和红标,带给了喜欢普洱熟茶的亲朋好友。俗话说,温故而知新。深感自身“茶功”不足,便启程西双版纳。绝非穷游,实为拜师学艺。
运气真好,一路颠簸到山顶,眼前翻滚涌动的云海,令我瞬间融化。此景只应天上有,人生难得几回游。
易武古镇——传奇的“茶马古道”从这里起步…
易武古镇,厚重的沧桑感早已褪去,残墙断瓦不复存在,马蹄和驼铃亦绝于耳。但是,茶马古道从静谧的易武小镇出发的痕迹,依稀可见。陈师傅告诉我:“沿河的古茶道,已经无处可寻。蜿蜒于山岭丛林的古道,尚可探觅。”
因为时间关系,没能跋山涉水探寻茶马古道亘古的踪迹,追寻远古先祖的茶路,憾事一件,有机会一定重返弥补。
天赐勐海有三宝!
一山一水一茶一味,绝不是简单的“禅茶一味”。真正对云南茶有深度认知的,也知道云南的“老树茶”,只是个神奇的传说。
勐海,镶嵌在七彩云南南部的一颗珍珠。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,东接景洪市,东北接思茅市,西北与澜沧县毗邻,西和南与缅甸接壤。陈师傅告诉我,勐海是云南普洱熟茶发酵工艺的“天然工厂”,在勐海进行普洱熟茶发酵的具有规模的工厂400多家。
曾为沧海一滴水,如今古道无马鸣。上图为易武古镇“茶马古道”起源遗址。
从地理和地形看,勐海沉落在一个巨大的盆地之中。因四周高山阻隔,地处东经99°56’~100°41’、北纬21°28’~22°28’之间。属热带、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,冬无严寒、夏无酷暑。大量利于茶叶发酵最重要的“宝贝”——微生物群“定居”于此,且不易被风吹走。
陈师傅告诉我:“勐海坡地多产针类植被,落叶不腐,勐海的水不会污染,常年清澈甘甜”。这是为什么好茶都在勐海发酵的第二大“武器”。
勐海,洒落在云南南部的一颗明珠,成为茶叶发酵工艺的“梦工厂”。
20年前的易武定义,从三河社村开始,延绵逶迤北上约200公里,止于张家湾村,如今的定义为“大易武”产区,这是一条云南茶叶原叶种植的“黄金茶脊”。数代靠山吃山,以茶为业的茶农,刀耕火种,日出做日落息。几十万亩茶山茶园历经多次“变迁”,形成了莽枝、革登、悠乐、蛮砖、曼撒和易武六大精品原叶产区。这条茶的“龙脉”,是云南出好茶的最大“功臣”。
归根结底,易武一带的茶的味道,就是“甜”。这是上帝赐给人间的特殊味蕾,也只有这一带的茶,才具备甘甜最原始、最接地气的“风骨”。
沿河而走的“茶马古道”已经不见踪影,但山岭丛林间,还可以寻觅到些许痕迹。
超凡脱俗便是茶!
茶,就是一片树叶子。一片高级、干净而良心的树叶子。
学农科茶叶专业的陈师傅,他对茶的认知,远不是我等爱茶喜茶者能胜之。多年前师傅与其同学,该同学专攻中草药专业,师兄弟一起,十多年前拖家带口,扎根版纳普洱茶区。深山有好茶,莫道人不留。
在六大原叶产区里,都是这样的原生态的优质茶叶,这是云南产好茶的大“宝贝”。
陈师傅做出来的茶,一谓鲜,二谓活。能将一片树叶子做出“鲜活”的味觉,师傅的“茶匠”精神令人钦佩。易武的山,易武的石,易武的水,一切皆为真正的原生态,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后,原封未动。
陈师傅对好茶的理解是:中正、平和。无论是生普,还是熟普,经师傅手中的茶,一定能够成为具有“饮品值”的“指向性”,绝对超出普通茶的标准。
古街石板路,一路驼铃声的岁月,已经成为远古的回忆…
陈师傅制茶的“拼配”工艺,堪称一绝。易武“龙脉”上产出的原叶,分多个等级,发酵和制作工艺迥然不同。师傅与一帮朴实憨厚的当地茶技师,将“拼配”的绝活,重溯美轮美奂的“筑茶”艺术。
易武三宝皆为上苍恩赐,后人只是用“良心”拥有了制茶的“工艺”,仅此而已。没有敬畏天地、修身虔诚的品德,装神弄鬼,故弄玄虚制出来的茶,并不是好茶。那些鼓吹直接为大师的人,我认为也就是“假大师”。
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红心制茶,必是好茶。如果心黑了,茶就会害人。正所谓:好茶来自心田,好人来自德善。
赏茶马古道,曾经的铁链桥被现代的石桥取代,留下数代茶人绵长的记忆…